【端午】
端午林中夏,时清日复长。
盐梅已佐鼎,曲糵且传觞。
——李隆基
俗话说,民以食为天,
每到节日期间,各种美食都能让大家一饱口福。然而这“一饱口福”虽好,但吃多了、吃杂了,有些孩子可能就要遭罪了……
“积食”中医病名称“积滞”,百姓口中又多称“伤食”,《幼科类萃》中形容积滞“小儿诸疾,皆由乳食无度,过于饱伤,以致不能克化,留而成积”。简单的说就是吃的太多,太丰富,或吃饱后就睡,而小儿本身消化能力不足,导致食物积攒在肠胃里,从而出现厌食、腹痛、腹胀、呕吐、哭闹等一系列症状。
端午时节的应节美味特别多,如咸鸭蛋、糯米粽、糍粑等,香甜可口,孩子都喜欢吃。但是中医认为这些食物较黏腻、易滞气,容易加重脾胃负担,造成小儿消化不良;另一方面,谷雨前后,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潮湿、高温及闷热,孩子们易受湿热之邪;同时潮湿天气食物保存不善容易腐败霉变,孩子易误食不洁之物。多种因素影响下,端午前后出现积食的孩子特别多。
积食有很多表现,家长可通过简单四步初步判断孩子是否积食。
1、闻口气。积食的小孩,呼出来的口气是酸臭的。
2、看舌苔。有些积食的孩子舌苔会变厚,甚至形成积粉苔。苔的厚薄可以看出积滞程度。如果能透过舌苔看到舌黏膜就不算厚。积食有热者会表现为黄厚苔很厉害,比如地图舌。
3、问大便。大便虽然是人体的糟粕,但当消化系统出现问题时,大便也会“说话”。有些孩子会表现为便秘,三五天不拉大便。也有些会表现为便溏、腹泻,排出一些酸臭的大便。
4、察睡眠。睡眠表现小儿心经和肝经的情况。小孩的生理特点为心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。有积滞时,淤而化热之后,就会变现为心肝经火旺起来,孩子会变得比较暴躁、睡眠不好。脾虚的小孩积食时会表现为“昏睡露睛”,即睡觉时闭不上眼睑。
积食症状较为常见,若及时干预和治疗,通常不会变生它病,预后良好。但若不予处理,也可能发展为小儿疳积,导致小儿生长发育不良,家长要警惕哦!
发现自家宝宝有积食症状了,怎么办?
学会这几招,轻松缓解小儿积食!
位置:食指掌面桡侧缘,自示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。
操作:用右手食、中指两指抵住小儿拇指根部,以右手拇指末节桡侧面从小儿食第一指节正面向上斜行直至虎口,称清大肠,次数为100-300次。
位置:第一掌指关节横纹经大鱼际最高点到小天心的一条直线。
操作:用拇指按大鱼际肌最高点,食指抵住小儿拇指背部相对用力按揉约1分钟,称按揉板门。次数为30-50次!
位置:以脐为圆心,整个腹部
操作:用手掌或四指沿顺时针方向做摩法3分钟。
位置:手掌面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正中处。
操作:用拇指甲掐之,掐后加揉捻,称掐揉四横纹。各掐 4~5 次,各揉捻 5~10次。
位置:前臂尺侧,阴池至肘成一直线。
操作:用拇指面或食、中指面自肘推向腕90次。(男推下六腑,女推上六腑)
位置:小腿外侧,外膝眼下3寸,胫骨前峭外1横指处。
操作: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按100次。
位置:脊柱两旁,肺俞至肾俞之间。
操作:食、中指与拇指对捏该处的皮肤,由肾俞朝上捏至肺俞处 3~5遍,称捏脊,俗称“翻皮”。捏脊中每捏三次将背脊皮肤提起一次,称捏三提一法。
1、饮食
少吃粽子、糯米等滋腻难消化食物;清淡饮食,少吃多餐;发现孩子消化不好、口气重、舌苔厚腻的时候适当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,如扁豆、薏仁、冬瓜、陈皮等;不宜过食生冷、油腻、辛辣之物;注意饮食安全,不吃隔夜霉变食物。
2、起居
保持室内干燥,尽量少长时间待在潮湿的地方;阴雨天气时注意关闭门窗,等到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,保持空气流通,以祛除湿气;保持孩子身体干爽,出汗时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澡,擦干汗后及时换衣服。
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,因此,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,陪伴孩子早睡早起,顺应阳气;注意加强户外体育锻炼,适度的运动能增强体质,助消化,促气血运行。
|